短尾猴(红面短尾猴)

Macaca arctoides   I. Geoffroy
   

  114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体型较大的一种猕猴,体重5kg,体长500mm,尾极短。颜面部常为暗红色或带紫红色斑块。体色深暗,背部多为暗褐黑色或暗橄榄棕褐色,腹面稍浅于背部,亦为暗棕黄色。

生物学

短尾猴系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特有灵长类。主要栖于热带雨林、季雨林、季风常绿阔叶林、落叶阔叶林以及中山针阔混交林。栖息高度可从沿海低地至海拔2650m的中山林区。喜多岩石的疏林山坡。昼行性。主要营半地栖生活,除采食和夜宿多在树上外,白天大多在地面或矮树上活动。常在小河沟中翻石扒捞落在溪沟中的枯枝烂叶以寻找昆虫、螃蟹等作为食物。与我国其他猕猴类比较,地栖性更强,特别在受惊后多沿地面逃窜。短尾猴游荡路线常较固定,在河边、竹林中运动时,常呈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行走或逃跑,可在地上形成猴路。豚尾猴种群一般有50只不等。其食物主要为植物的鲜枝嫩叶、花芽、野果、竹笋、竹叶以及小型动物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、缅甸、泰国、孟加拉、印度和马来西亚(Fooden, et al.,1985;全国强等,1981;马世来、王应祥,1988;李致祥、林正玉,1983 )。

国内分布

在我国有较广泛的分布,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和南岭以南的华南地区和福建南部,包括云南西部、南部和中部,广西,贵州南部,江西南部,湖南南部,广东,向东可延至福建南部

其它信息

种群现状 短尾猴是我国猕猴属中除猕猴外分布最广、数量最多的一个种,其种群数量估计有7万只(马世来、王应祥,1988),其中70-80%分布在云南和广西两省区;广东和福建已非常稀少,在广东,仅分布在惠水一带;福建和贵州南部的可能已接近绝迹。
致危因素 造成本种数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森林植被的被破坏和恶化,致使其栖息生境缩小以及人为的猎捕。
饲养情况 短尾猴作为实验动物之一,用于医学实验。在我国已有部分饲养。所有的饲养种源均来自国内。短尾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亦能繁殖。雄性性成熟年龄约在4-5岁,雌性3-4岁。妊娠期约180余天。每年的8-12月发情交配,第二年的3-7月产仔。每年1胎,每胎1仔。饲养寿命最长达18年。
现有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华南和西南的大部自然保护区都有短尾猴生存,在这些自然保护区中短尾猴种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。
保护措施建议 1.保护好现有的森林特别是自然保护区,使短尾猴的栖息生境得以保存; 2.加强集市场的管理,制止短尾猴的非法贸易; 3.严格审批野外捕捉数量的申请,目前数量已很少的地区如广东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和贵州实行禁止捕猎。